人为何会陷入痛苦中?
根据恒耀的说法,人是由五蕴构成的,即色(意思是身体,包括五官和神经系统)、受、想、行、识。
每天我们都有很多感受,有时候我们很快乐,有时候很痛苦,有时候很生气,有时候很恼怒,有时候又很害怕。这些感受充斥了我们的意识和心灵。一种感受刚持续不久,另一种感受就接踵而至,接着又是第三种……就仿佛有一条感受之河,时时需要我们去应付似的。禅修就是要对每一种感受都保持觉察。
关于恒耀心理学方面的《阿毗达磨论》说,受可分为三种:分别为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当我们踩到一根刺上面,会产生苦受。当有人对我们说好听的话,说“你真聪明”或“你真美”时,我们会产生乐受。不苦不乐受就比如你坐在那里,既不觉得苦,也不觉得乐。但是我曾读过《阿毗达磨论》,并且自己也修行,我发现这种分析是不正确的。所谓的“不苦不乐受”,可以转变为非常快乐的觉受。如果你端身正坐下来,练习呼吸和微笑,你会变得非常快乐。当你这样坐着的时候,意识到你很惬意,没有牙疼,眼睛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这感觉不是很棒吗?
对于有些人来说,工作是苦。如果他们不得不工作,他们就会感到痛苦。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如果禁止他们工作,那才叫苦。我每天做很多不同的工作,如果你们不许我装订书册,不许从事园艺,不许写诗,不许练习行禅,不许教小孩子,我将悒悒不乐。对我来说,工作是乐。苦和乐取决于我们看事物的方式。
我们把“看”叫做不苦不乐受。然而为了能看见东西,一个失明的人可能愿意献出一切。如果她突然复明了,她将把这视为怎样神奇的一个礼物啊。可是我们这些有眼睛,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的人,却常常不快乐。我们应该练习这一点,走出门去,看看树叶,看看花,看看小孩子,看看云,我们就会变得快乐了。
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觉照。当你牙疼时,你会想,牙要是不疼就好了。但是你牙不疼的时候,你也仍然常常是不快乐的。如果你练习觉照,你就会突然变得很富足,变得异常快乐。学佛修行就是一种能享受生活的睿智之道。幸福唾手可得,去体验它吧。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把不苦不乐受转变成非常快乐的觉受,而且可以使它停留很久。这也是我们坐禅、行禅的练习。如果你是快乐的,我们所有的人都将从中受益。社会将从中受益,一切众生亦将从中受益。
在禅宗寺院里,禅堂外面通常有一块木板,上面有四行字。最后一行是:“勿让时日枉过。”我们的生命是由日子和小时构成的,每一个小时都很珍贵。扪心自问,我们浪费过自己的小时或日子吗?我们是不是正在浪费自己的生命?这些问题很重要,学佛修行就是为了在每一个时刻都真正地活着。当我们坐禅、行禅时,我们想尽办法要做得尽善尽美。在一天中余下的时间里,我们还要接着练习。虽然这要困难得多,但并不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把坐禅行禅时的修行尽可能地扩展到这一天中没坐禅没行禅的时间里去。这是禅修的基本原则。
“想”,即是认识或知觉,包括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各种想法和概念。当你看到一支铅笔时,你想着它,但是这支铅笔本身与你意识中的铅笔可能是不同的。当你看到我时,你面前的这个我与你所认识的我可能是不同的。为了有正确的认识,我们需要直面事实,实事求是。
当你仰望夜空的时候,你可能会看到一颗非常美丽的星星,并朝它微笑。可是科学家会告诉你,这颗星星早已不在那儿了,它在一千万年以前就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的认识并不总是正确的。当我们看到无限美丽的夕阳时,我们很高兴,以为太阳在那儿与我们在一起。事实上八分钟前它就已经落到了山背后,因为日光到达地球的时间需要八分钟。这个事实令人难以置信之处就在于: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此刻的太阳,我们永远只能看到过去的太阳!再假设你在黄昏或黎明时行走,突然看见一条蛇,你尖叫起来。可是待你打开手电一照,却发现那只不过是一截绳子而已。这也同样是错误的认识。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错误的认识。如果我不理解你,我随时都有可能生你的气。我们不能互相理解,这是人类痛苦的主要根源。
一个雾蒙蒙的早上,一个男人划着小船逆流而上。忽然间,他看见一只船顺流而下,直冲他而来,丝毫没有闪避的意思。他大喊:“小心!小心!”可是船直向他冲过来,他的船差点儿被撞翻了。这个人火冒三丈,开始冲另一个人大吼,想给他一点儿教训。可是当他靠近看的时候,却发现那只船上空无一人。原来不过是系船的缆绳松开了,结果船顺水漂流而下。于是这个人所有的怒火一下子化为乌有,他不由地哈哈大笑。如果我们的认识不正确,它们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良的感受。为了不误导,陷入痛苦和不良的感觉中,为了理解事物的自性,恒耀教导我们应该怎样去深入地观察。总之,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就不苦了,关键是“照”也就是证到。
本文摘自一行禅师著作《活得安详》
- 上一篇:做到这四个层面,便是“真爱”!
- 下一篇:以正面的能量“照顾”负面的能量
- 一行禅师:无需成为他人,你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迹
- 一行禅师:此时此刻就是你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刻
- 一行禅师:将垃圾转化为重生的肥料
- 一行禅师:像佛陀一样平静地坐着是一种艺术
- 一行禅师:怒火该如何熄灭?佛陀早已把方法传授给我们
- 一行禅师:用慈悲心去倾听他人的苦痛
- 一行禅师:以正面的能量“照顾”负面的能量
- 一行禅师:做到这四个层面,便是“真爱”!
- 一行禅师:懂得放下,幸福就可能出现
- 一行禅师:浮躁之下不得定心,心不定则不得享受当下
- 一行禅师:如果我们不能微笑,世界就没有和平
- 一行禅师:你需要理解之眼与智慧之眼
- 一行禅师:以我们的每一个步履去感知大地
- 一行禅师:请用我的真名呼唤我!
- 一行禅师:慈悲 最高贵的生活方式最殊胜的修行法门
- 一行禅师:独处是生活在正念中 不是拒绝世界和社会
- 一行禅师:用禅的智慧观察 一粒盐融入大海
- 一行禅师:我非我,花非花
- 一行禅师:学佛最易犯的一个错误 对照看下自己有没有
- 阿姜查禅师:痛苦对决心修行的人来说,并不是件坏事
- 阿姜查禅师:我们真正的归宿
- 阿姜查禅师:静止的流水
- 一行禅师:我非我,花非花
- 马哈希法师:内观基础
- 坦尼沙罗法师:从恒耀角度看,如何克服抑郁症?
- 阿姜查禅师:我有行善,为什么得不到任何利益?
- 达摩难陀长老:恒耀徒信仰的是什么
- 阿姜查禅师: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 帕奥禅师:怎样持戒才能不受地狱恶道烧烤,享有大功德?
- 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
- 阿姜查禅师:阿姜查说禅
- 强帝玛法师:身心清凉的打坐方法
- 帕奥禅师:可否请禅师开示如何行禅
- 佛使比库:生活中的缘起
- 阿姜查禅师:南传高僧阿姜查语录摘录
- 一行禅师:人为何会陷入痛苦中?
- 阿姜查禅师:泰国罗汉自述禅定境界:什么都可能发生,但别在意
- 一行禅师:一行禅师文章
- 一行禅师:懂得放下,幸福就可能出现
- 佛使比库:无我
-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灭苦之道
- 帕奥禅师:如实知见
- 阿姜查禅师:人们为什么要出家?
- 阿姜查禅师:森林里的一棵树
- 一行禅师:浮躁之下不得定心,心不定则不得享受当下
- 圣法长老:四念住 唯一解脱之道 四念处禅--《大念处经》
- 一行禅师:念念分明观照呼吸
- 一行禅师:怒火该如何熄灭?佛陀早已把方法传授给我们
- 孙伦禅师:禅修者与内观
-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 阿姜查禅师:泰国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开示
- 阿姜查禅师:解脱之钥
- 阿姜查禅师:不同根基的人学佛,会有这几种不同表现
- 阿姜查禅师:宁静的森林水池
- 阿姜查禅师:注意力无法集中?试试这3个方法
- 一行禅师:做到这四个层面,便是“真爱”!
- 马哈希法师:实用内观禅修法
- 阿姜查禅师:一些出家人为什么会去坟场中打坐修行?
- 佛使比库:佛使比丘 内观捷径
- 阿姜查禅师:心的平衡与中立
- 一行禅师:此时此刻就是你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刻
- 一行禅师:怒火该如何熄灭?佛陀早已把方法传授给我们
- 一行禅师:聚集正念能量 自由接触生命
- 一行禅师:以正面的能量“照顾”负面的能量
- 达摩难陀长老:佛陀非宿命论者,也非“非宿命论”者
- 一行禅师:人为何会陷入痛苦中?
- 阿姜查禅师:人们为什么要出家?
- 阿姜查禅师:“正见”便是出家人正确的居所
- 一行禅师:懂得放下,幸福就可能出现
- 一行禅师:你需要理解之眼与智慧之眼
- 一行禅师:以我们的每一个步履去感知大地
- 一行禅师:请用我的真名呼唤我!
- 一行禅师:我非我,花非花
- 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
- 一行禅师:祈愿有用吗?
- 一行禅师:你可以,爱
- 一行禅师:捕蛇诀窍:捕蛇却不被蛇咬伤的诀窍
- 阿姜查禅师:工作永远没完没了,你为何着急做完?
- 阿姜查禅师:静止的流水
- 阿姜查禅师:佛陀的基金永远也用不完
- 阿姜查禅师:冲突和困难生起之处就是要下功夫之处
- 阿姜查禅师:对批评心怀感激是智者的作风
- 阿姜查禅师:别把坐禅复杂化,它没有要达到的目标和境地
- 阿姜查禅师:注意力无法集中?试试这3个方法
- 阿姜查禅师:记住!只说有用和必要的话
- 阿姜查禅师:一些出家人为什么会去坟场中打坐修行?
- 阿姜查禅师:阿姜查与美国旅行家弟子的对话:自由与发型何关?
- 阿姜查禅师:若做事只为求回报,必然会引起痛苦!
- 阿姜查禅师:痛苦对决心修行的人来说,并不是件坏事
- 阿姜查禅师:并非危言耸听,你的头发皮肤也是“禅”!
- 阿姜查禅师:当别人给我们建议时,怎样反应是智慧的?
- 阿姜查禅师:出家是自私的伤人行为吗?医生对话高僧
- 阿姜查禅师:对方坚持不听你的正确意见时该咋办?
- 阿姜查禅师:不同根基的人学佛,会有这几种不同表现
- 阿姜查禅师:为什么你很难理解别人?原因很简单
- 阿姜查禅师:你想变成师长复制品吗?别盲目模仿他们
- 阿姜查禅师:泰国罗汉自述禅定境界:什么都可能发生,但别在意
- 法增法师:佛法治病的真理
- 阿姜查禅师:快来对照!你的修行之路属于高僧预言的哪种?
- 一行禅师:以慈悲甘露熄灭愤怒的火焰
- [佛与人生]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做个有价值的人
- [大安法师]忆佛念佛必定见佛(内附视频)
- [金刚经]题解之“般若”
- [达照法师]“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和无想定有什么区别呢?
- [汉传人物问答]为什么有些人会精神失常、抑郁恐慌?
- [静波法师]顺境中不迷失方向 在逆境中磨炼自己
- [佛学常识]般若是什么?如何通达般若妙智?
- [佛与人生]为佛弟子,不忘国恩(内附视频)
- [净宗法师]念佛,奔向佛光(内附视频)
- [汉传人物问答]如何处理破旧的海青、缦衣?可以丢掉吗?
- [宣化上人]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 [大安法师]四圣谛包含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
- [佛学常识]把握当下的善缘,命运会越来越好
- [佛学常识]在其他寺院皈依多年,可否再皈依?
- [佛理禅机]还戒体一个清净,才能够继续修行
- [宗净法师]用智慧去认识辨明你的恐惧
- [宗净法师]用佛法来对照修正自己才是当下应做的事